1989年,在中央电视台的元旦晚会上,一个身穿中山装、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外国小伙子通过小品《夜归》迅速走红全国。仅仅一个晚上,这位“洋相声演员”大山便一举成名,他的事业在中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。然而,随着冯巩的一句评价,他的名字却突然变得复杂,“捞钱”与“叛徒”的标签随之而来。
多年之后,当大山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时,他终于揭开了当年“离开”中国的真相。作为第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外国人,来自加拿大的青年“大山”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展现了不同寻常的语言天赋和相声才华。当时,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外国人非常少见,而大山不仅能说,还能表演相声,这使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“洋相声演员”。
1989年,大山首次登上春晚舞台,表演相声《你好中国》。通过幽默生动的表现,他将中国相声的独特魅力展现给了全国观众,迅速俘获了大家的心。第二年,他再度登上春晚舞台,这次与李文华搭档表演《夸你夸我》,演出更加成熟,语言流畅,笑料包袱抖得更自然。此后,大山四次登上春晚舞台,创下了外国艺人出场的记录。
但在事业巅峰的背后,质疑的声音逐渐出现。相声界的变迁与壮大,让大山感到迷茫。为了能够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作品,巩固自己在中国的立足点,大山决定拜师求学。虽然他早在刚到中国时就被姜昆的相声风格深深打动,并萌生了拜师之意,但姜昆当时因大山是外籍人士而未能接纳他。然而,大山并没有气馁,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得到姜昆认可的决心。
于是,大山找到相声大师丁广泉请教。在丁广泉的指导下,他的相声技巧突飞猛进,作品《数来宝》获得了广泛的认可。尽管如此,大山内心依旧渴望向姜昆拜师,最终,他的真诚感动了姜昆,姜昆接纳了他为徒,拜师礼仪式也异常隆重,众多大师到场观礼。拜师后,大山随姜昆四处演出,逐渐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。
但这并非大山的全部,他还涉足了演艺圈。1991年,在冯小刚主编的电视剧《编辑部的故事》中,大山为“师爷”侯耀华配戏,饰演一位外商,这也成为他进入娱乐圈的契机。此后,大山在多个电视剧中出演配角,他为影视圈带来了新鲜的感觉,同时也激励着自己不断进步。
大山与中国的感情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注定。他的爷爷奶奶曾在中国河南归德的加拿大圣公会医院行医,大山从小听闻这些故事,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大学时,他选择了“现代汉语”作为选修课程,逐渐迷上了中国语言文化,决定将其作为主修科目。很快,他便成为了东亚系的高材生,中文成绩斐然。1988年,他本科毕业,获得全额奖学金,赴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进修中国语言文学。
来到中国后,大山很快意识到语言差异和地方方言的不同,但他并未气馁,凭借不断模仿和努力,终于能够流利地说中文,完全听不出外籍口音。此时,大山的中文已达到了“外国通”的水平。他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,始终保持着探索的精神。
毕业后,大山收到了加拿大公司的聘书,但他仍然选择留在中国发展,因为这里有他所钟爱的文化,也有他深爱的妻子甘霖。1990年,大山与甘霖相识,甘霖被他的幽默吸引,两人迅速坠入爱河。三年后,他们步入婚姻殿堂,育有一子一女,家庭幸福美满。与此同时,大山的事业也迎来了新高峰,他不仅活跃在相声界,还涉足影视圈,《新周刊》称他为对文艺界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。
然而,成名之后,大山也陷入了迷茫,不确定自己的未来方向。正是在这个时刻,冯巩这位亲密朋友的建议,让他决定离开中国,走出舒适区,尝试新的挑战。冯巩的一句话:“如果你想再次登上巅峰,必须跳出原有的框架”,深深影响了大山的决定。
2017年,大山带着自己的新作品《大山侃大山》登上了墨尔本国际戏剧节的舞台,还参加了海外春晚表演。大山不仅在海外推广相声,还在孔子学院进行讲座,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全球各地。最近,他还参演了中文版话剧《肖申克的救赎》,并进行全国巡演。
多年来,无论身在何处,大山始终通过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着力量,他的心中永远充满着对中国的深厚情感。